一场科举考试引发的“破天荒”“破天荒”这个词,你可能经常用来形容某件事前所未有,但它的来历却和古代科举制度息息相关。故事发生在唐朝中期的荆州地区——当时被称为“天荒”,因为这里连续几十年没人考中进士。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(公元850年),一个叫刘蜕的读书人突然金榜题名,当地人激动地喊出“破天荒”,意思是打破了这片土地的“荒芜”。 有趣的是,这件事被记载在五代学者孙光宪的《北梦琐言》中。书中提到,当时镇守荆南的官员崔铉,直接给刘蜕送去七十万钱作为贺礼。刘蜕却回信说:“五十年来人自弃,一千里外客难来。”既表达了感激,又暗讽当地长期的文化落后。这个真实的历史片段,成了成语最原始的出处。 从地域标签到全民词汇的蜕变宋代文人笔记里,“破天荒”的使用开始突破地域限制。洪迈在《容斋随笔》里记载,苏轼被贬海南时,当地学子姜唐佐成为海南首位举人,东坡先生当场题诗“沧海何曾断地脉,白袍端合破天荒”。此时的用法已从特指某地突破,扩展为对任何领域开创性事件的形容。
现代社会的“破天荒”现象观察如今这个词的使用场景更加多元。2020年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含有“破天荒”关键词的商品描述,点击率比普通文案高出23%。在社交媒体上,这个词常被用来制造话题: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“破天荒”的生命力在于它完美契合中国人的集体心理。农耕文明对“开荒”有着深刻记忆,这个词既包含对突破的惊喜,又暗含对后续发展的期待。语言学教授王立群指出:“它比‘首创’多了份戏剧性,比‘奇迹’少了些夸张感,这种微妙的平衡让它成为描述突破性事件的最佳选择。” 在当代网络语境中,这个词还被赋予新内涵。当网友说“今天破天荒早起”,既保留了原意中的“突破常规”,又带有自我调侃的幽默感。这种语义的弹性扩张,正是传统词汇保持活力的关键。 参考文献: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、洪迈《容斋随笔》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《现代汉语常用词表》 |